鲍贤伦先生答网友问(一)

鲍贤伦先生

鲍贤伦是当代隶书大家,对于秦汉简牍用功颇深,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独特之路,先生对于隶书的学习颇有心得,鲍先生的答网友问也是小编所知的所有名家答网友问中最精彩的。大家千万别错过。

1、先生创作时喜欢用什么样的纸、笔和墨?

我最爱用红星牌安徽宣纸,其他牌子的净皮纸也都用,但基本不用色纸。写隶书用短锋羊毫,只要圆浑饱满即可。写草书用狼毫兰竹王。不磨墨,一得阁墨汁渗水使用。

2、简帛书和东汉隶书在用笔上有什么区别?初学写简帛书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秦汉简帛书与东汉碑刻隶书在用笔上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只不过简帛书是笔写的,用笔自然真切,而碑刻又经过刀刻处理,方圆棱角会被强化。同时简帛书字小,用笔不易展现,碑刻字大,悉心体会也能复原用笔动作。因此,两者之间可以相互参照,但没有写碑刻的经历最好不要学简帛书。因为靠简帛书本身很难解决线条的单薄和轻佻,也很难达到结体的宽博。

3、先生的作品风格是怎么把握的?

作品风格是相对于审美倾向而言。拙作与其他书家的同类作品相比,有些“拙、重、大”的倾向而已。

4、鲍先生您现在在书法艺术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以更高的要求来看,又是什么阻碍了您取得更大的成就?换句话说,也就是您现在需要突破的瓶颈是什么

所谓瓶颈,是指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或障碍。往大处说,主要是学识,是时间。但这几乎是普遍真理,别的人大约和我差不多,程度差异而已。因此往具体上说,主要是专与博的关系。为了集中精力,我先后放弃了绘画、篆刻,又停下了楷书、草书,造成了隶书的单兵突进,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缺少别的方面的呼应、声援,恐怕不容易继续攀高。所以下一步会拓宽实践面。当然拓宽实践面的目的仍盯在艺术实践可能达到的标高。

5、老师好,我想我们现在学书法取法有哪些源可寻?

哪有那么多源?为什么要去苦苦寻源?流就不好吗?中华书法长河何时不风光,处处好景致。比学什么更重要的是怎么学。没有眼力和手腕,再好的对象也是白搭。反之,则条条道路通罗马。

6、看了先生的字,线条中实。字型古朴!奋力铺毫作刷状!这也取决于先生极高的手感与胸怀!这使我想起了沙孟海的字,潘天寿的画,齐白石的印。不知先生已写到这个地步,今后的走向如何?

谢谢你的鼓励。不过你的联想太过了,这使我坐立不安。你提出的技巧问题,我很有兴趣回答。有不少人和你一样质疑我对飞白等墨色变化的放弃,对藏头护尾等线条精致的放弃,并提出善良的建议。今天我正面回答:技随道异。为了表达我所理解的那种廓然、宏大、朴实的秦汉气象,我必须把一切无用甚至有碍的技巧放弃掉。放弃是个很有分量的词,如果它与普遍经验、习以为常作对,那就不仅需要勇气,本身就是智慧。技巧也如知识,不是积累越多越好。适用、管用才是最好。当然,我也不会因为对当下创作中习见的那种格式化的肤浅的墨色变化和低级趣味的用笔小动作的不满,而把自己的字写得闷死。请你注意我的字形——好象大家比较肯定我的字形,我对字结构的留白,尤其是线条与线条的衔接关系是极其用心的,它们可以完成虚实关系的表达。如果是一个真正好的字形,还有必要怀疑它的用笔和用墨吗?至于自己书法今后的走向,可能分两条线索,一是行草书训练,属于经典的技法体系;二是隶书深化。两个东西反差很大,能否做好并相得益彰没有什么把握。总之,我不会满足于目前的状况,但一定有个自然的发展过程。

7、汉简帛书是文字从古文字向今文字转型的一个时期,由于近年的文物发掘,为书法的取法开拓了一个前代未有的全新领域,鲍先生在这方面可说是先行者。请问当初您是怎样有勇气奔向这个全新而又前途未卜的方向的?

就接触、取法简帛书而言,我并不是先行者。前辈大家来楚生、钱君匋等的探索已卓有成效。同辈书家取法简帛书者也不在少数,只不过我做得稍有个性些而已。如果说这样做也需要“勇气”的话,它来自于对旧我的强烈不满和自我批判——由于当代人间的相互影响,越写越糜弱、轻佻、小气,离古人日远。我下了点功夫并小有所成,但仍然“前途未卜”。正因为这未卜的前途,才形成了吸引我们的魅力和鞭策我们的动力。

8 、 很欣赏您富有内蕴、朴实无华的隶书!先生追寻秦汉但少飞白,您想放弃这一层次的变化吗?先生有重现秦汉的气派,有相当的践古的功力,有出古化今的能力。故能出己但不失自然。有人提出“艺术书法” ,您觉得艺术书法会成为书法的死胡同吗?

我完全理解提出“艺术书法”的初衷,也大致赞同提倡者的一些理论指向。但我无暇于理论,只是觉得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有别于时人——用有说服力的实践来改变创作水平不高、评价体系混乱的局面。而不是有别于古人——与古人的区别几乎是命定和不可逆转的。除了人还是人,所有的环境条件都变了,今人的书法还能同于古人的书法吗?既然不可能“同”,就要“不同”得有价值。强调字形的再造可能是自然而然的选择,由此撼动了笔法的至高地位,也就为今天实践扫除了理论障碍。我很佩服当下一些年青新锐出众的造型能力,但我做不到,有着许多的束缚。我只能从对古人的感受、解读中寻找出一点点属于个人的东西,并演绎成自己的语言。说好了,是出古入新亦古亦新;说不好了,是不古不新,两头不落好。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以自己的实践和主张来阻止别人的实践和主张,多元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根本不必担心,没有任何人能有这么大的能耐能把书法引入死胡同。尽管我和你一样喜欢“自然”而不喜欢“造作”。

9 、 鲍老师你好!后学想请教您对(当今)书艺的尚法和尚趣看法!书法艺术要发展出路在哪

尚法和尚趣一直是历代的书家的追求.尚法侧重于对书法传统法度的承接;尚趣侧重于个人意趣的表达与体现.就当今书法创作潮流看,人们对尚法的追求往往不及于对尚趣的追求来得热衷,这对于把握书法艺术真谛是不利的。因此,尚法与尚趣并重是当今书法创作的一个现实命题,尤其要避免对一些“小趣味”、“小动作”的片面追求。我个人在创作中正在探索寻找尚法和尚趣的理想结合点。

10 、 我想问问当前各种展览行草书特别多,而篆隶书和唐楷很少,是不是说现在的学书者特别具有表现欲望,怎样才能把篆隶书和唐楷写得有情趣,符合现在人的审美需求

行草书变化余地大,书写节奏性强,与当代生活节律比较相近,这是当代书法创作中行草书特别多,进步也最快的重要原因。篆隶书和唐楷都属于正书,比较静态、规范,与当代快速变化的生活节奏反差较大,要写好并受当代人欢迎更不易。其实虽然从古代取法,当代审美观念的影响是摆脱不了的。如果我们把法度基础做扎实,又把个性化结合妥当,是不是就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而不必特别去追求和沉浸在所谓的当代情趣中。

点击数:408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