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忽悠学(八)截笔与折痕
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吗?王羲之的手札乃至孙过庭的《书谱》有很多线条是很粗—然后突然变成很细的。有人管这个叫做“截笔”,具体为什么这么叫,我没有考证过。不过,我听一个专家说过,这是当时为了写字方便,把纸张折成痕迹防止书写歪了用的,或者类似界格。
于是,毛笔碰到那个凸起的“棱线”,就跳起来—落下,形成了带有“截面”的笔画。甚至现在有的人为了追求这种效果,在书写时候纸张下面放一根铁丝,有意造成纸张突起。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这些图片,当我反复面对这些所谓的“截笔”的时候,我发现:
- 像王羲之这样的高手,有必要做个界格防止写歪了吗?
- 如果是界格,为什么王羲之偏要写在凸起的地方?显然这不方便书写啊?莫非王羲之脑子进水了?
- 如果真的就是诚心往界格上面书写,那为什么在同一条格线上面的笔画,不都有“截笔”呢?
通过对照,我觉得这可能是王羲之故弄玄虚的一种笔法。因为那个时代实在没啥好玩的,没有电视、没有幸运52,没有k歌房,更没有酒吧。那么,只有玩玩笔墨炫耀一下啦,因此我估计王羲之就在玩弄别人的眼睛。
与其这样,我倒更愿意这是王羲之的一种笔法。不管怎么样,这种线条还是丰富了表现力。
后来查阅一些资料,有这样一种说法:《丧乱帖》等的确有折痕,但这种折痕不是为了书写用的,二是为了防止字迹暴露在外面,把字迹折叠进去,类似折扇。原来,这是古人保管名贵书法墨迹的一种方法。
另外,大家看看我附的图片就知道,王羲之、孙过庭有些行都写歪了,显然如果是界格的话,并没有起到作用。
对于“截笔”,我觉得王羲之不仅仅出于丰富线条的需要,我更觉得他是出于字的内部空间设置的考虑。
大家看看几个小图“截笔”的位置,我们假想一下,如果那个地方不使用“截笔”,是不是就把那个局部的空间堵死了?而字内部空间的设置,王羲之看得非常重要。这个以后我会慢慢讲。
点击数:408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