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贤伦先生答网友问(十)

鲍贤伦先生在创作

101、请教鲍老师:隶书中的折应该怎么来写?怎么才能使“焊接点”更有隶书的意味,更自然,感觉很多人都折不好。

隶书中的折有两种基本写法,一为换锋另起,注意两个动作的过渡连接,不要迟疑;一为暗转变折,注意动作的稍加停顿。如果折不好,可能受了楷书折法的影响,或者太当回事束缚了手脚。

102、鲍老师 后生一直有个关于隶书的问题 在学习隶书的过程中有些人主张忠实于原帖,有些人主张学习其精神可以重取势而忘形,有些人进一步主张要体现笔的感觉而非凿的感觉。请问您是怎么看的?

这些说法都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它们都是有不同的针对性和侧重点的。忠实原帖的临写在不同的时期都是需要的,在初写时更不用说。重气势、精神面貌而不斤斤于形体,在特定的阶段也是必要的。如果离开笔的性能而过度追求石刻的效果,就有必要作方向上的调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实践体会为主,听多了反而无所适从。

103、在取法、学习汉隶书《石门颂》和汉简《马王堆,遣策》的同时,是否还应对汉《曹全》或《礼器》?

  • 并无一定之规。有汉碑与汉简对应配合着写就比较好。可以是风格、意趣相近的(比较好办),也可以是反差较大的(训练难度较大)。
  • 我觉得清代隶书大家中,个人风格特别突出的几家都值得欣赏地学习,但不能直接取法。比如伊秉绶、金冬心、郑谷口等。倒是邓石如可以作为理解汉隶的一个桥梁。

104、鲍老师;您认为有了比较扎实的楷书和草书基础之后,初次学习隶书,应该先学哪一家?

找一块汉碑来临写吧。比如《史晨碑》、《礼器碑》、《华山碑》、《张迁碑》、《西狭颂》等等。要看了有点喜欢的。

105、很荣兴能有机会向您这样的高手请教,我是书法篆刻理论爱好者,打算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印学的研究中,想请您给些意见,如能更出一个读书目录更好,谢谢您!

开书目不敢当。根据我的了解和体会,掌握印学概况可以从以下几本书入手。罗福颐《古玺概论》、王献唐《五灯精舍印话》、曹锦炎《古玺通论》,可以了解古代玺印的历史状况和最新考古成果,了解玺印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周亮工《印人传》、沙孟海《印学史》、方去疾《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马国权《现代印人传》,可以了解文人篆刻的脉络。以此为基础再研读历代印论、印谱序跋、边款等印学文献,在整个过程中掌握前人成果,发现新的问题,然后逐渐明晰自己的研究方向。

106、我曾试过用捻管的动作写隶书的每种线条,感觉质感是提高了。您认为对不对这样做。

每个人可以尝试运用自己的书写动作,只要纸面线条质量好就行。我一般不用捻管动作。

107、请教鲍先生如何看待吴昌硕、齐白石、林散之的隶书?如何把握隶书的书写性?这一点,我认为当代先生做的最好?强调隶书的书写性有怎样的必要?

  • 吴昌硕、齐白石、林散之的隶书水平都极高。吴昌硕功底扎实,气象雄浑、格调高古,我最为佩服。齐白石天马行空,大气磅礴,虽不能以形质之,却时有惊人奇趣。林散之对隶书下力甚深,所作隶书在同代书家中是第一流的,在他自己的作品中,成就也不逊色于草书,只是个人风格面貌不突出,史上难留下深刻痕迹。
  • 书写性问题,前面已多次回答,这里不赘。
  • 隶书创作的结体问题,我并未专门吸收篆体,也不另创,基本上是汉碑、秦汉简中已有的。多看多写,形体便丰富了。

108、请问,先生如何评价当代篆书创作?在书卷气和金石气之间,先生是如何把握的?

当代篆书创作整体上看还有很多遗憾之处。兴许是清代篆书的标杆太高了。但近百年来金、甲、简、帛篆书资源出土很丰富,应该有超越前人的条件和可能。书卷气、金石气之间,我更多地倾向前者的追求。隶书的金石气易得,而书卷气难求。

109、学习书法一定要名师指点吗?一定要耳闻目睹名师的详尽示范?书法读帖贵在悟,请问悟的内容有哪些?能否尽您所悟一一道些?谢谢!

书法学习技术性很强,有名师指点当然重要,但也不是学习的全部依靠。“指点”二字很形象,也道出书法传授的真谛,就是在关键的时候指一下、点一下,在悟的基础上指点,在指点的基础上再悟,这样最管用。至于悟什么、怎么悟,一时很难说清,也只能靠自己慢慢悟了。指点和悟都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实践才是最根本的。

110、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书法是否也具民族性?

书法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最具有象征性的艺术形式。离开了民族性就没有书法艺术;离开了书法,民族性也会缺失重要的基因。

111、张旭从公孙大娘的剑器中究竟悟出了什么?

张旭是从公孙大娘的舞剑器中得到了感悟的,直接从剑器中估计很难感悟。剑是器、舞剑是道,估计是舞剑的道道启发了他书法的道道。至于什么道道,我非张旭,我难知道。呵呵。

点击数:123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