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之•晚学居士 •方竹丈人•师慎轩(四面印)赏析
清代文人偶有以竹根为印材,但取方竹一截刻四面印却极少见。吴熙载暮年得西南产方竹一杆,甚钟爱,制为拐杖一根,自号方竹丈人。又截方竹一段,作此四面印。四面印文分别是“攘之”、“晚学居士” 、“方竹丈人”和“师慎轩”,其中“师慎轩”为白文印。
四印中“攘之”一印布局奇特,“攘”字的提手旁作五竖合抱状,在本来就局促的长条地盘里化三笔为五笔,尤显突兀,但恰是这五笔为整方印营造出一个闪光点。提手旁的繁化,化解了右上部的密,将全印的视觉焦点移向中部,给人产生一种化平为奇、虚实相生的稳定感和婀娜妍美的效果。同时,提手旁的中间一笔顶端略微下缩,留出的空白又与下部空白相呼应,使印面空间顿显生气。可见,造难设险,而后化险为夷,营造艺境,正是出色印人必备之素质。
“晚学居士”印,其配篆特色在于四字各呈穿插。“晚”字的“免”上笔伸到“日”字上面,破去一空间;“士”字笔画插入“学”字中间和“居”字下面,而“居”字下三笔也同样伸入“士”字左右空间。从而在这空间里容纳了远大于该空间的四个字。小中见大,妙不可言。这手法被吴昌硕窥破,故也成了他惯用的技法之一。
“方竹丈人”印,笔调方折劲健,转折处或斩钉截铁,如“方”字之起首横笔第一折;或股钗如折,线条如有千钧之力。章法上穿插更深,“丈”字下折笔下接“竹”字,几乎插入三分之一,呈中间密而四向疏的格局,极别致。而此印之穿插与上印又绝无雷同,上印用圆,此印用方;上印中疏,此印中密;移步换影,章法变幻,令人钦服。
“师慎轩”印三字,线条圆健饱满,粗细变化自然。让翁刻印,线条总是在粗细中起伏进行,似无规律,实是经意,往往恰到好处。如“师”字“自”旁的下圆加粗,正处在全印中心偏上部位,如果盖住下面四分之一(疏的地盘)看,正好处在全印中心。再看“师”字右边的中间一竖和“轩”字的右长竖,也是比较粗的。还有“慎”字的右上横笔和竖心旁的下竖收成一圆点,都是在各字的关键部位加粗。这是篆刻中运用主笔意识的方法,为全印起到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
一印四面,章法各别,极尽变化之能事,吴熙载印艺由此印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竹性韧,横竖间竹性有别,刻竹印要比刻石印更难于奏刀,但在吴熙载手下,随意挥运,虚心实意,一任自然,反得生涩凝重之感,生化出笔断意连的苍茫效果。一段难啃的方竹,反倒激发让翁创作出四方经典之作。
点击数:221
近期评论